滕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滕州市第三中学

>学校首页>教学教研>阅读与写作>内容详情

2024年度“枣·悦读”校园主题读书及征文活动教师征文

发布时间: 2025-05-12 19:27 发布单位: 滕州市第三中学 浏览量: 620 【公开】

悲与善

————《悲惨世界》读后有感

张琦

“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一切的不幸。”冉阿让是雨果《悲惨世界》的主人公,他是雨果笔下人道主义和仁爱的化身。整个故事虽充斥着金钱至上、人心冷漠,但爱的脚印却无处不在。

一、受法律迫害的劳动者

冉阿让最初是一个善良的社会劳动者,他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一直帮姐姐抚养七个孩子,然而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姐姐的孩子饿着,他只得去偷一块面包,但这确是警察沙威的“钓鱼执法”,以沙威为代表的的警察他们认为穷人的本质就是低劣的,他们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是理所当然的,冉阿让因此被判处了五年的徒刑。这块面包让他在监狱中渡过了漫长的服刑期,也让他从普通的生活变得饱受牢狱之苦。正如文中所说“刑罚宣布灭顶之灾。”在这一阶段,他是一个受不合理的法律制度迫害的劳动者。

二、报复社会的“猛兽”

在出狱后,冉阿让获得了自由,他以为他还可以回归到作为普通人的生活,但他的黄色身份证时刻昭示着他是一个罪犯,正如他对米里哀主教的自我陈述“今天黄昏,我来到这儿,走进一个旅店,由于我在市政厅拿出了黄色身份证,人家把我打发走了,对我说:‘滚吧!’在这一家和另一家都是这样。没有人愿意留下我。”

虽然离开了监狱但他摆脱不了罪名,他为别人做工,但在结工资时雇主看到他特殊的身份证拒绝支付工资并威胁他。社会上的种种歧视逐渐让他开始痛恨社会,他不再相信人性的美好和善良,在他被米里哀主教收留后,他并不相信世界上还有善良的人,作为对社会的报复,他偷走了主教的金烛台和银制餐具。出狱后的冉阿让因为社会的不公,人们的歧视,变成了一个报复社会的“猛兽”,

三、声名显赫的英雄

在他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后,他被主教的宽厚与爱心所感化,获得了新生的勇气,决心从此去恶从善。他逃离了这个城市,改名换姓化名马德龙,他在制造黑玻璃小工艺品上有所发明而起家,经过了十年的辛勤努力,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成了富翁后,他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与上流社会的邀请,但他通通婉拒,继续着他的公益事业——兴办福利,救助孤寡。他的种种善举获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宫廷的赏识,国王任命他为市长,甚至省长、所有的名流、老百姓都恳求他当市长,他都没有接受,最后“使他下了决心的,似乎主要是一个平民老妇近乎发怒的责备;她在他的门口气愤地对他喊道: ‘一个好市长,对大家有好处。要做好事,怎能后退呢?’”。这一时期他始终秉持着为民众做好事的信念,成为了一个声名显赫的英雄。

四、无名的善良博爱者

但他并没有一直成为一个声名显赫的英雄,他被曾经的警探沙威设计,为了救一个无辜的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再次被抓进了监狱,但他不认同这个不合理的法律制度,为了完成对芳汀的承诺,他从监狱逃了出去,找到了孤女珂赛特抚养她长大。长大后的珂赛特与共和派青年马里尤斯相爱,为了珂赛特的爱情,冉阿让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全部给了珂赛特,保证她可以有一个幸福安稳的生活。他在共和派与保皇派的战斗中,一直默默地救助着很多战斗中受伤的人,包括屡次打破他平静生活、将他送入监狱的警长沙威与珂赛特的丈夫马里尤斯。最后他因马里尤斯和珂赛特对他的误解与冷眼相看,他抑郁成疾。

文中马里尤斯在他死前这样讲到:“他背着我,使我避开一切死难,而他自己却承受一切。一切勇敢,一切道义,一切英雄精神,一切神圣的品德,他都具备了!”这一时期的冉阿让已经升华为一个无名的善良博爱者,他默默的救助着因战斗受伤的人,不宣扬自己的功绩也不求回报,真正成为了雨果笔下人道主义与仁爱的化身。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大天使展开着双翅,在等待着这个灵魂。”最终他回归了天使的怀抱。

 

 

 

 

 

 

 

 

 

 

 

地坛的启迪与母爱的深沉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李继东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一)

古老荒废的地坛包纳了残疾自伤的作者,给了作者母爱般的慰藉,成了作者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又给了作家什么样的生命启示呢?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说明它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疾行”,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象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吧!

露水:没有生命的小小一滴露水竟也能摔出万丈金光,人又该如何?也许是即将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这古老的地坛“荒芜却并不衰败”,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的小生灵们都活得那么自得其乐,那么热爱生命,它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要珍惜生命。

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也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信心。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灿烂的落日,

——高歌的雨燕。

——孩子的脚印,

——苍郁的古柏。

——清纯的泥土。

——安卧的落叶。

落日,是灿烂的落日。即便是凋零的落叶,也是歌舞得轻快,史铁生非常的乐观,即使身体残废了,他也像落日那样,灿烂地度过他的一生。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它形体可变,可活力永存,它象一位智者,不动声色地启示作者从颓废中振作起来,从一个残疾人成长为北京作协副主席,完成了生命的质的飞跃。                                

 

(二)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升到月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反复讲“母亲已不在了”充满了痛惜悔恨之情。作者体会到母亲尊重儿子的选择,给“我”一个独处和思考的空间。母亲知道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个宁静的去处,需要一个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儿子体会到母亲对自己在地坛时的担心。“她是怎样的心神不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作者体会到母亲对儿子在地坛久久不归的担心与矛盾。她要随时接受来自地坛的噩耗,另一方面她又为儿子设想着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心灵的重担无以复加。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从现代视角读乡土中国

王福意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经济学”课程,后应《世纪评论》之约,写成的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费老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和已有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他指出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述,而是从具体社会中提炼的一些概念,一种包含在具体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特具的体系,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首先会碰到很多概念,乡土本色、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小家族、礼治秩序、无为政治等等。应当可以看到,费老在引入这些概念时,往往从中国基层社会普遍存在的现实写起,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如写乡土本色时从乡下人的土谈起,写文字下乡从乡下人的“愚”写起,写差序格局从乡下人的“私”写起。体现了费老对乡土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探索,同时,费老在研究中国问题时,采取和西方社会相比较的研究方法,为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提供了一个更明显的参考维度。同时,费老在论述社会科学问题时,语言精炼简洁,明确的界定各种概念,并展开推理,让我们不断深入,从而理解他的思想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费老的语言有通俗易懂不乏亲切和风趣。走进这本小书,不禁被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论证,开阔的视野,严密的逻辑,风趣的语言所吸引,流连其中,爱不释手。

《乡土中国》是高一语文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本书。刚升入高中的新同学对什么都是好奇的,他们兴冲冲的拿到这本书,就要读下去,结果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和同学交流发现这种现象还很普遍。问题出在哪里?首先是时代变迁造成的隔膜,费老所研究的中国传统的基层乡土社会和现在相去较远,同学们对乡土社会的认识纯来自书本,没有直观可感的印象,也没有切身的体会,久之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其次学生初入高中,阅读理解的能力和视野都还不够,书中引入的概念较多,同学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也造成了阅读困难。

那么,我们如何来读《乡土中国》呢?我认为以现代视角来审视乡土社会,探求乡土社会和现代中国社会的关系,从现实社会中寻找乡土社会的痕迹,探讨乡土社会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为此,我在指导同学阅读乡土中国时做了以下尝试。一、由一些现代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到文中找关联,思考缘由,带着主观探求的任务去读文本。如在阅读乡土本色章节时,我提出“为什么我们会对土地有那么深的感情?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喜欢追求稳定的工作?”带着这些问题,体会乡土社会中的土,土地对人们的重要性,土地给人们带来的思考的方向和局限,安土重迁的由来。在阅读中同学们可以阐发很多的联想。对文本的阅读思路也就打开了。如在阅读“差序格局”时,我提出“为什么我们办事喜欢找关系?”这一话题。在阅读“男女有别”时,我引导同学观察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思考问题的根源。带着这些问题再来阅读文本,从现代社会的视角来探究问题的根源,学生读起来就积极的多了。

二、以现代的眼光辩证看待乡土社会中的问题。如在阅读“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章节时,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有没有“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的现象和事件。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来做。为了激起同学的思辨思维,也可以组织辩论会,设立话题,共同讨论,在辩论中丰富对问题的认识。

总之,在阅读《乡土中国》时,以现代的视角来审视文本,思考传统乡土中国和现代中国社会的关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思辨思维,创设情境,开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思考热情。让整本书阅读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作用。

 

 



主办单位: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鲁ICP备05024170号-1
技术运营支持:山东天喻爱书人现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服务热线:400-1166-112     服务邮箱:service@asred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方式    举报电话:0632-5501722     举报邮箱:tzdjz@163.com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