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滕州三中 杨青
龙应台在《共老》中曾讲,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一起共老,挺好。这也是我们作为凡夫俗子最向往的亲情状态。而苏轼与苏辙不仅是共患难的手足,更是惺惺相惜的知己。他们之间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深厚情谊呢?
他们出生于书香世家,叔叔和舅舅都通过读书考取了功名。而父亲苏洵屡考不中,就在两个孩子的朗朗读书中获得情感的快慰。他们俩除了一起读书,一起赶集,有时也在菜园里掘土。有一次,他们掘出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美丽的绿色条纹。他们想用之做砚台。如果说少小时光是无忧无虑的话,那么他们的青年时光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美好画卷。他们一起结识权贵,考中进士,开启了他们的仕途之旅,而当时的皇帝仁宗则认为自己给后代找了两个宰相。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无论一路繁花,还是冰雪满途,他们都愿意为对方出钱、谋策、调职、削官。即使是死,苏辙也要和自己的哥哥葬在一处。苏轼曾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兄弟,要是贤友生”。苏辙则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他们一生血肉相连、荣枯与共却又活出了知己的样子。
可是他们俩终究也是不同的。知子莫若父,苏洵在苏轼十三岁,苏辙八岁时,就写了一篇《名二子说》,其中说到他最害怕苏轼不在意外在修饰,总是真情流露。而苏辙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一生平顺。如苏洵所言,他们的一生都因性格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人生风景。在性格方面,苏轼从祖父身上继承了外向的性格,他有着开阔的胸襟,正直的品格,他性情外露、生性急躁,遇到不惬意之事,便觉“如蝇在食,吐之方快”。这种性格使他可以上陪玉皇大帝,下陪卑田院乞儿,一生都有人慕名追随,亲密朋友遍布天下,秦观更是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但是也因为不注重语言的外在修饰,所以政敌想置他于死地,且不说乌台诗案给予他的精神震颤,就是到了花甲之年,仍然要被贬到一千五百里以外的荒蛮之地。
而苏辙则继承了父亲沉默寡言的内向性格。熙宁年间,在苏轼不断向皇帝上书税务、征兵法的时候,苏辙一直沉默,认为时机成熟了才放手一击,以求改变国策。并且,苏辙不喜欢交际,在老年更是闭门不出,拒绝交际,他写过一首《游西湖》,“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写尽自己深居简出的寂寞,这在苏轼的世界里几乎是没有的。可是另一方面,苏辙的这种沉静内敛的性格,更适合做官。即使是举目无友的王安石都对他敬重三分,在元祐时期的党派斗争中,他虽位高权重,所受政敌的攻击反而比苏轼轻。
在文学方面,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或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又或朴质清淡,如梨花香气远益清。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有“一蓑烟雨任平生”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而苏辙,他的作品没有苏轼的那么汪洋肆意,却在深度方面稍胜一筹。他在晚年的闲暇时光致力于著述,因此他的学术著作比苏轼还多。可以说,无论是内向的苏辙,还是外向的苏轼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活出了自己生命的色彩。
九百多年过去了,苏轼苏辙的风骨仍然影响着我们,铭记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是一个外向者,相信你一定可以如苏轼般乐观豁达,朋友遍天下,以自己的热情来感染着这个世界。如果你是一个内向者,相信你也可以如苏辙般沉稳踏实,努力探求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在安宁中活出自己的别样精彩,在沉静中实现生命的升华。努力成为自己吧!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