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扩大阅读疆界,最近读了特级教师冯卫东的《为真学而教》。在本书里,作者认为,让真学发生,有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倾听,犹如关上学习之门;缺乏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经历,无以深度学习。而对课程进行“玩——动”的改造,有利于促进学生乐学、好学与乐学。这三个方面,自我感觉最难的是“玩——动”的改造,让学生写对联,编情景剧,甚至是举行个辩论赛,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但是要努力的去涉猎,让学生在玩中提高语文素养。
要“真学”,作者提了三个建议。
第一,真学,从儿童的立场出发。
作者首先从教室的表写起。优秀的教师,善于抓住每一分钟,例如让学生一分钟内背诗,让学生感受到一分钟的效率,由此提高课堂的效率。这种方法,魏书生提出过,在上晨修课的时候,老师也运用这种方法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
只是,作者问,这个表应该在教室前,还是教室后?掌控它的应该是谁?在拖堂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感受?我自身也是拖堂成性,只是想想那些奔放的生命,确实需要用沐浴阳光、在操场上奔跑来释放能量。只是我们一心向教,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渴望。
作者认为,从学生的立场出发,需要放下自我。弗洛姆曾说,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才能了解对方。只是,作为老师,信马由缰惯了,希望把自己的思想灌注到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多些清透,多些幸福感。只是一味的我执,容易看不到学生。人生处处是道场,要不断地打破自我,修行自我。
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老师还要不时回到学生时代,用那时候的心理来忖度学生的心理。对此,我的感受是,对家中的孩子,也要如此。想想自己在上学的时候做过什么?也少写过作业,也逃过学,还爬过墙头。所以对学生、子女的教育是一场漫长而充满希冀的等待。要放下超强姿态,降低标准,静待花开。同时我们也要稚化自我,进而处于一种忘我境界,这常能使教学过程取得惊人效果。
作者在这一章结束的时候讲,做子女的时候,我们是许仙,做父母的时候,我们却成了法海。只有站在孩子那方,才能促进儿童和谐发展的教育。对此,我也是颇有感触。无论是教育还是日常与人相处,让对方舒服,才能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以后,我要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并在心里默念,孩子,我们是一伙的。
第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目前,我们普遍追求一种高效率,总是认为快就是好。而书中却说,效率和质量不是一回事,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效率的水降下去,质量的石才能露出来。看到这,作为一个磨磨蹭蹭的完美主义者,心里有了些许的安慰。但是下面的内容让我警醒,作者说:
我们教育的超效率,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相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单位时间内学生的接受量为2,而外界给予的量是5,另一种是相对于某一知识内容而言。比如,某些知识,学生适宜的接受次数为2,而外界却在不同时间内将接受次数确定为5...
对于以上的两种形式 ,我需要扪心自问。两个程度不同的班级知识的接受量是一样的吗?一样的知识点,每个班提的次数应该相同吗?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只是把上课内容设计的满满当当,满堂言,满堂灌。看似效率高,可是缺少有的放矢地去设计目标,所以优秀生上课会感觉到一部分时光的荒废,而一般学生也感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欣赏,无法获得自我效能感。
作者认为,学生对过剩的效率的直接反应是退缩、回避、讨厌、排斥等,由此导致学习兴趣和热情淡化,学习思维固化、僵化,学习灵性以及可持续学习力严重受挫,乃至丧失殆尽。
对此,我没有太深的体悟,只是感觉面对要求极高,节奏太快的任务,自身也基本采取逃避的态度。
所以,作者提倡降效提质。儿童学习新知,需要经历一个反刍的过程,即揣摩、体验和回味。由他人之知向自我之知转化,这几乎是缓慢的。而倘若出现思如泉涌、灵光乍现等顿悟情形,也一定是如地火久行而终于喷发:是过程的慢才造就了结果呈现的快。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慢下来,对课程精雕细刻,同时,也要让生命中多些空白的时光,让无限的爱好和美好在其中生发,或许,这才是人活着的意义。
建议三:真学,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来衡量。
作者认为,衡量教学优劣或真学的规范有很多层级,其中有三个很重要,就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课堂评价标准。真正优秀的教师不只是用教材教,还能用课标教。教师要善于眼高手低,既能上接课程标准,也能把握好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实际,才是为学生量体裁衣的。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总是看到一方天地,而忽略整个大的天地。缺少对课程标准的观照,很难做到教学的精准化,也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叶澜教授提出“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呈现常态;真实,有待完善),对此,与大家共勉。
除此之外,为真学而教,也为学生的获得而教。
郭允漷教授说,学习有四种值,一是动力值,即学生想学习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三是知能值,即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四是意义值,即学生学到的东西诗有意义的。他还说,必须至少有一种值增加,没有增值的课堂没有意义。
在我们的课堂上,是不是也可以从以上的四点出发,增加不同学生的获得感? 让我们不仅看到的是成绩的高低,更能关注他们的生命...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