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银胜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老师是主要的指挥官,学生的满满收获,关键取决于老师的正确指挥,取决于教师课堂上灵动科学的提问。因为它指导着学生思维的导向,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善于发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有的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相对差一些。
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教师高频率发问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般说教师能围绕问题高频率的发问,是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表现,二是频繁发问的教师,不断的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注意力适时高度集中,这就是积极作用的所在。
关于发问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好差兼顾式;男女搭配式;情况相近式;角色扮演式;教师指名式;学生(小组)推选式;呼喊学号式;座位顺序式;四角开花式;自告奋勇式;齐声回答式等等。
但是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我们也发现,提问范围越广,学生参与度就越高,教学效果也就越好。所以教师要采用积极的方式,保证大多数人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总是习惯于提问一些较为熟悉的学生,这也会让我们疏忽一些学生,我们可以回头看一下,有多少学生是我们一直都没有提问过的?或很少提问的?又有多少人一节课要被提问多次?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总是习惯于固定提问一些同学,特别是一些优秀生,对学困生很少提问,那么那些不被经常提问的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脱离感,他们课堂上得不到或不经常被老师关注,专注度自然也不高,学习效果也会差一些,成绩也会日日不如一日。不得不承认,这或许也是学困生游离课堂外的重要因素,也是成绩上不去的巨大推力。
就在前几天,我跟着庞敬良主任新学了一招,利用PPT设计随机提问小程序,课堂上,我能够明显地看到学生的变化,就连最后一排角落的学生也不一样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都在积极准备问题,积极讨论问题,学生的紧张感也加倍提升,专注度也随之提升,课堂效果自然要比以往好很多。
课堂提问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尝试一些新的方式,一个小小的提问方式的变化,就会收获不一样的课堂。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专注度和收获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哪怕一些细微的小变化,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