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材里的每篇文章,看似独立,实际上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无关系。试想一下,哪个作家不是浸润在中国文化中寻求精神给养,哪个作家不是在文化传统中寻求积淀和内在情感的表达。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言,“要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关注文章中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中国文化自古而今的诗意流淌,提高对文化的感知力,同时也让文化元素增加课堂的厚度。
诗意语文的创始人董一菲老师认为,语文的源头是华夏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美丽的汉语世界,语文课应承担着传播文化的历史重任,应该具有更为深邃而广阔的文化视野。董老师的课堂教学也让人感受到了广阔的文化视野,她把文化的传承做到了极致。在《咏梅》的教学过程中,董老师问学生,是否可以把“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中的“黄昏”换成“黎明”,以引导学生理解“黄昏”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密码。只有我们这样一个农耕民族,才会在黄昏时候涌起无尽的惆怅,“日之夕矣,牛羊下括”(《诗经》),最动情的时刻、最惆怅的时刻、最忧愁的时刻就是黄昏。并且董老师通过对梅花花语的梳理,让学生感受梅花妆表现出的女性的妩媚,“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所萦绕的坚贞,“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所弥散的乡愁,增加了课堂的厚度,也在孩子们的心灵之花上印上了最美的梅花烙。
受董老师影响,笔者也在文化元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在《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我们可以选择“易水”这一文化元素作为突破口,回忆战国时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送别场景,感受荆轲不报国誓不还的坚定意志,继而思考十七岁的李贺选择“易水”这个意象的原因之所在,从而感受李贺立志报国的爱国情怀。另外,在《归园田居》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守拙”这个文化元素作为突破口,首先让学生讨论“拙”的含义,是笨拙是愚钝,是视官场为樊笼与尘网,是如“羁鸟”“池鱼”般对田园生活的思念。继而让学生思考陶渊明“守拙”的原因,如第一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言是本性使然。由此可以得出,“守拙”就是守住生命的真性,不受俗染。守住生命的真性,也就守住了心灵深处的草屋、方宅、炊烟、狗吠鸡鸣,也就抵达了自己的生命高度。同时为了让学生对“守拙”这种文化元素有更深刻的认识,笔者又和学生一起探究“守拙”的源头,又引入“拙作、拙笔、拙见、拙著”等俗语,以及《菜根谭》《守拙歌》中关于守拙的句子,让学生谈自己的见解,让谦逊、低调、回归本心的生命态度都融入学生的血液中。当然,我们如何可以更好地研究文化元素,增加课堂的厚度呢?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阅读古书。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之所以还可以认出这漆黑的天空,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让我们珍惜这几点星光,也努力散布几点星空,照亮孩子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