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篇文章营造的都是“清”“静”“悲凉”的氛围,所以我从这三个词入手,来理解文章内容。
故都秋天的“清”可以理解为清凉,作者在第二段写“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只能感受到一点点的清凉,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第一段作者要饱尝秋味形成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清”有清凉的意思,写下雨的时候也是“忽而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那些都市闲人也都穿上了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也写出了故都的秋天给人带来的清凉之感。“清”也可以理解为色彩的清雅。文中有蓝天碧落,或白或灰的鸽子,还有牵牛花的蓝朵,黄褐色的落蕊、淡绿微黄的枣子,都给人一种清透雅致的感觉。“清”还可以理解为人的清闲,在故都的秋天,可以放慢生活的节奏,悠闲地看碧绿的天空,听鸟的飞声,还可以从槐树叶底,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一些都市闲人,在雨后,咬着烟管,用缓慢悠闲的语调聊天,都把这种清闲的感觉徐徐地表现出来,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
而“悲凉”,主要是通过“破屋”“牵牛花”“秋草”“蝉”等意象体现出来的。破屋本身就给人破旧之感,而作者又用“一椽”来修饰,更显现出房屋只剩下大梁这样的基本架构,遮挡不住朝来寒雨晚来风,更给人一种沧桑衰败之感。而作者也说,他要静对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作者是深谙古典词语的意蕴的。朝荣的反意即夕衰,而《文选·鲍照》中曾言,“翩翻类回掌,恍惚似朝荣。”吕延济也曾做注:“翩翻、恍惚,谓须臾间也。如回掌之反覆,朝荣之开落也”从中可以看出,朝荣这个意象有时光的飞逝,美好事物的衰落的意味。作者还说,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秋草,使作陪衬。
这里的草不是密集、粗壮的夏草,而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给人寥落枯败之感。而文中槐树的落蕊,是落花但又不同于春季的落花。李煜曾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用落花来写美好事物的逝去,林黛玉也曾言,“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用落花来感慨女子容颜的衰老。而槐树的落蕊,颜色更暗淡,它经过漫长时间的洗礼,充满的是生命的衰亡感。而秋蝉衰弱的残声,和“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作者说,这种濒临死亡发出残声的生命,是养在家里的家虫。可见,这种生命即将消亡的声音弥散于大街小巷,村村院落。作者运用这几个意象,衬托出的是铺天盖地的悲凉感。
郁达夫在文中说,他要饱尝这清、静、悲凉的秋味,他说,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他愿意拿生命的三分之二来换。可是,在老舍的笔下,北平的秋天,有含笑的天空,足以甲天下的秋菊,也有像长春花一样俊美的学子。老舍说,北国的秋天是人间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华一些。同是北平,为何郁达夫笔下的是如此悲凉?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首先,郁达夫的身世坎坷。他三岁丧父,和母亲一起过着被人欺侮的生活。后来,去日本留学,他说,在那无情的岛国上,自己受了十几年的苦。回国后,一路漂泊,而北平也成为他年年不忘的地方。长子龙儿,死在北平,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作者到龙儿去世百日之后,还觉得泪流不止。而在《故都的秋》里,那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的淡绿微黄的枣子,作者在回忆过往时也曾写到过:院子有一架葡萄,两颗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他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头在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斗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这两颗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人静,方能入睡。在这样的幽幽的谈话中间,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其次,国运艰难。1934年,日本在加快步伐侵略中国。对于有爱国情怀的作者,内在也是不平静的。他曾在《北平的四季》里写到:我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丧的故国的哀歌。
再次,性格孤僻。郁达夫在自传里曾说过,自己自小就习于孤独,怕羞的心,畏缩的性。他也曾对郭沫若说,凄切的孤单是人类从生到死味觉得到的唯一的一道实味。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